范周 | 新时代艺术产业园区发展新动能
今日看点
12月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艺术与城市繁荣”第四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重庆金山意库产业园区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以“文化产业、艺术介入与城市创新”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艺术产业园区产生背景及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国家组织实施“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支持1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实际上,目前国内各型各类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超过5000家,一些民间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数量已超过1万家。在这之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家,前不久相关部门撤销十余家国家级园区,目前仅剩330多家。
在艺术产业园区之外,还有许多混合园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的集合共同铸造了一个个城市的会客厅,形成了城市的文化地标。一个优秀的艺术产业园区理所当然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而城市的文化地标则是能够真正助力城市发展,打造城市品牌的关键。以杭州为例,无论是断桥残雪还是苏堤春晓,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化地标都是历史沉淀下的艺术丰碑。所以在城市的发展中,地方官员不应一味寻求GDP的增长,而应注意文化地标的打造。
杭州西湖苏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产业园区发展对艺术家、艺术产业链以及社区的关注缺一不可。如何让校区、园区和社区更好地实现三区联动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高校周边地区一定是城市产业园区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这些区域,只要政府愿意为文化产业提供专项政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产业的发展,并在产业功能、社会功能和社区营造功能三个方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中国艺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从最早的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东村画家村,一直到北京798艺术区,国内早期的艺术产业的集聚都是由于艺术家的自发集聚而形成的。在经历了早期的坎坷与阵痛之后,当前国内艺术产业园区已出现了多种发展模式,其中有三种类型比较凸显:自发聚集式、政府主导式与企业主导式。自发聚集式主要指的是由艺术家同仁共同组建的部落,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是艺术家艺术纯粹性的表达。政府主导式园区的发展则具有一定的内部差异性,其强调的重点有的集中在园区发展速度之上,有的集中在园区品质之上,成效也不尽相同。第三类企业主导的艺术产业园区是近两年较为流行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助推因素是企业对经济利益与商业模式的追求。
无论是自发聚集式、政府主导式,亦或是企业主导式,当下艺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平衡最终都在于良好的园区定位与规划。当前,大部分成功的园区都在规划上占了先机,合理有效的规划极大地减少了园区走弯路的可能。此外,长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园区盲目动工后大拆大建的现象,有利于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798艺术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园区层面:
依托资源定位,打造品牌效应
首先,从园区层面来讲,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要依托品牌定位,打造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对于园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每一个园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因此,园区应依托资源精准定位,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区域环境和艺术家自身的发展,吸引和培育大量与品牌形象相符的企业、项目和艺术家。
其次,要建立园区的长效规划,增强运作能力。作为产业园区,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务必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其中,产业价值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在创造产业价值的过程之中,要想真正增强园区运作能力,应积极推进各方进入园区决议,对园区长期发展目标、发展节点与时间规划建立清晰的认识。园区需创新方法,统筹艺术家、艺术机构和入驻企业与园区管理机构四方面的关系,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
再次,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要真正实现“同频共振”。要做到“同频共振”,艺术产业园区负责人们最不应该忽略的就是政策的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各级政府均积极发布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同时也是中国艺术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契机。然而,很多企业对这方面关注仍十分不足。2018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在数字创意产业中就有大量和艺术元素有关系的专门政策仍有待企业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中长期规划之中,要增强运作能力,应充分运用政府“这支手”。
最后,以“人”为本,艺术家主体地位再认识。艺术家的管理与一般园区常规性的文化产业业态管理不同,要通过众创空间的建设,为艺术家的集聚减少资金压力。在很长时间内,在很长时间里,某些艺术园区管理人员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快速聚集在短期内盈利,这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好的创作需要积淀。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召开文艺座谈会讲话,提出了艺术作品高原与高峰的问题,这就是作品质与量的平衡。艺术作品需要时间的打磨与岁月的洗礼。对在园艺术家,园区应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为艺术家创造时间与空间双向维度上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集中资金,增大扶持力度,让艺术家安心创作,助力大师与大IP的诞生。
产业层面:
跨界融合发展,园区模式升级
5G时代也是数字创意的时代。《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万亿到1.19万亿元人民币,总产值约为2.85万亿到3.2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定将脱离一般性的百分比增长,走向几何倍数的增长。因此,艺术产业园区应与数字产业园区做深度融合。在数字产业园区的智能园区之中,有大量可供艺术产业园区发力之处,而数字产业园区缺少了艺术的魂,也会使人产生“有骨架、没肌肉”的印象,缺乏很好的外在形象。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艺术品的产权保护、数字虚拟园区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可能。在发展过程中,艺术园区需拓宽产业链,反哺艺术创作,进一步规避艺术家们创作的高风险。此外,艺术产业也应与金融产业密切联系,设立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投融资机制,来推动无形资产的确权、评估、质押和流动体系的建立。
东枫德必WE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市层面:
深入城市更新,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城市层面上,要深入城市更新,提升文化软实力。所谓“艺术与城市繁荣”,艺术与城市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艺术产业的发展到城市的繁荣,这种思路的转变有利于城市的多元共进。政府有需求,园区有需要,艺术家也能因此找到事业发展的蓝海。从统筹到实践,艺术产业园区需做好以下几步:
1
盘活旧城资源,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对老旧街区、老旧厂房的改造仍有待发展。以北京市为例,当前全市腾退老旧厂房共242处,总占地面积2517.8万平方米。此外,北京市政府的机构位置变动,又带动了一大批区域腾笼换鸟。虽然部分厂房已划归中央国资委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以解决机关办公面积不够等问题,但大量厂房仍处于闲置状态,大量旧资源仍待梳理。在梳理过程中,艺术产业园区应介入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之中,应积极与城市的发改部门、城市文化资产管理部门等协商,更好地为区域解决就业和税收问题,进一步打造城市的文化地标,凝集群众力量与智慧。
2
优化城市区位,构建文化宜居城市
文化宜居城市与一般的环境宜居不同,它包含着以下几个部分。其一是自然生态,其二是体制机制的治理(包括政治生态、国家管理生态),其三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的打造和培育十分重要。
3
助力城市复兴,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有力途径。日本北海道的小樽市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到如今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交汇地,为地区发展打造了新的艺术名片,特别是其城市运河的改造堪称一绝。
日本北海道小樽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会层面:
革新人才培育路径,助力社会文化建设
在社会层面上,园区应革新人才培养路径,助力社会文化建设。首先,园区实现去围墙化发展,助力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老旧码头仓库改造,就突出了城市的人文特点。因此,“大园区”概念应被引入艺术产业园区环境营造的发展之中,并积极吸引政府力量的介入。其次,艺术产业园区与艺术管理学科的深度融合。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在人。文化产业人要建立“T型知识结构”,在广泛涉猎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进行深挖。一个园区的人才结构也是如此。想要做好园区,既需要传统的管理人才、艺术人才,现在也需要经济学人才、科技人才等等,要形成“T型人才结构”,在广泛吸纳优秀人才的同时,对符合园区品牌定位的艺术家等增大扶持力度。
当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仍处于探索期,结构仍较为脆弱。因此,我们应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增加园区进课堂以及师生研究实践机会,使学科建设与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机结合,让园区发展与学科建设携手,共同助力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本文根据范周教授现场发言整理)
END
责 编 | 巩 仪
美 编 | 路俊迪
推荐阅读